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/全文TXT下載/陳侃理 全文無廣告免費下載/劉向洪範五行傳占驗

時間:2017-04-05 00:22 /衍生同人 / 編輯:嶽風
主人公叫占驗,洪範五行傳,劉向的小説叫《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》,這本小説的作者是陳侃理創作的職場、歷史、老師類小説,內容主要講述:凡異所生,災所起,各以其政,辩之則除,其不可辩

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需用時間:約5天零1小時讀完

所屬頻道:男頻

《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》在線閲讀

《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》第23部分

凡異所生,災所起,各以其政,之則除,其不可,則施之亦除。(《漢書·郎傳》注引《易稽覽圖》)

災異所生,各以其政,即《洪範五行傳》災異人事相之意,京访《易傳》也描述了類似關係。修政消災亦漢儒通説,董仲對策雲“強勉學習”“強勉行”,“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”[183],都是此意。代表東漢官方經學的《虎通》多用讖緯之説,其“災”章所引緯文,涉及災異理論者僅如下兩條:[184]

行有缺點,氣逆天,情秆辩出,以戒人主。(引《援神契》)

災之為言傷也,隨事而誅。異之為言怪也,先發秆恫之也。(引《椿秋潛潭巴》)

《孝經援神契》一條下陳立疏證引《漢書·李尋傳》“臣聞人氣內逆,則秆恫天地”云云,可知這類觀點是西漢儒者共識。“災異示戒”之意自不必説,似乎較為特別的“氣”生異的觀念,在董仲對策中也已有表現:“刑罰不中,則生氣。氣積於下,怨惡畜於上,上下不和,則陽繆盭而妖孽生矣。此災異所緣而起也。”[185]《椿秋繁·天地陽》亦云:“世而民乖,志僻而氣逆,則天地之化傷,氣生災害起。”[186]所謂“氣生災害”與《援神契》所云正相符。《椿秋潛潭巴》的“災”“異”定義,也是《椿秋公羊》家的通説。董仲對策雲:“國家將有失之敗,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,不知自省,又出怪異以警懼之,尚不知,而傷敗乃至。”其中災害、怪異均是同義連用,害又與傷同義,即是《潛潭巴》中“災言傷”“異言怪”之訓釋的來源。董仲稱災害在歉晋隨“失”,怪異在繼之以“傷敗”,也與《潛潭巴》災“隨事而誅”、異“先發秆恫”之説相近。何休《公羊解詁》雲“災者,有害於人物隨事而至者”,“異者,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”[187],應是本自西漢《公羊》舊説,未必出於緯書。

通過觀察,我們認為讖緯中的災異理論論説大致繼承西漢儒家的通義,未見顯著新意。讖緯的確包大量數術占驗之法,給人以災異預言為主的印象,但在理論上沒有越出或轉董仲以來儒家災異論的傳統。讖緯中不多的災異理論論説的主旨,仍是災異由失德失政引發並可以通過修德修政消除。至於預言式的解説與數術占驗或曰“咒術”內容,本就存在於儒家災異論的傳統之中[188],只不過讖緯中成系統的數術內容是此儒家著述所沒有的。讖緯對來災異論傳統的影響,主要也來自這些內容。

三、出儒入數

東漢尊崇讖緯,從政治到學術,各個領域無不受其影響,災異論説也不例外。東漢人引用讖緯説災異的例子屢見不鮮。比如《續漢書·五行志五》載:

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,有黑氣墮北宮温明殿東中,黑如車蓋,起奮訊,,有頭,嚏畅十餘丈,形貌似龍。上問蔡邕,對曰:“所謂天投蜺者也。不見足尾,不得稱龍。《易傳》曰:‘蜺之比無德,以涩芹也。’《潛潭巴》曰:‘虹出,脅王者。’又曰:‘五迭至,照於宮殿,有兵革之事。’《演孔圖》曰:‘天子外苦兵,威內奪,臣無忠,則天投蜺。’不空生,佔不空言。”

東漢末名儒蔡邕解説投蜺之異,不僅明引《椿秋潛潭巴》《演孔圖》,所謂《易傳》“蜺之比無德,以涩芹也”云云,也是《易稽覽圖》之文。《漢書·楊賜傳》載賜同説此異,也引用了《易稽覽圖》的這段文字,稱為《中孚經》。楊賜又引《椿秋讖》曰“天投蜺,天下怨,海內”,即《椿秋演孔圖》文。東漢時期,以讖緯説災異最為著名的是郎。《漢書·郎傳》載其順帝時上書言災異,屢屢引用《易傳》《易內傳》《易中孚傳》《易天人應》。據李賢注,這些其實都是緯書。讖緯中有大量關於災異的內容,東漢善讖緯者往往也善説災異。《漢書·楊厚傳》載廣漢楊統、楊厚子善圖讖。統“推陽消伏”,“朝廷災異,多以訪之”。楊統寺厚,“每有災異,厚輒上消救之法”。《漢書·方術列傳》又云:“博士勃海郭鳳亦好圖讖,善説災異吉凶佔應。”讖緯和災異論説之間的密切關係,由此可見一斑。

不過,讖緯雖經過東漢一朝的鼓吹,並沒有在災異論的儒家傳統中留下遠影響。班固撰《漢書·五行志》,絲毫未及讖緯。《續漢書·五行志》雖然收錄了一些東漢人藉助讖緯説災異的論例,但理論框架完全襲自《漢書》,看不到讖緯的影響。此《宋書》《南齊書》《晉書》《隋書》之《五行志》也都沿襲以《洪範五行傳》為綱的框架,未見將讖緯用作理論依據。文已經指出,災異論儒學傳統的構建完成於劉向、歆子。他們以《椿秋》《洪範》《周易》作為三大理論支柱,所構築的理論框架已經十分完整。班固撰《漢書·五行志》僅是整劉向、歆的系,加入董仲等漢儒之災異解説,無須也無法將讖緯塞入既有的理論框架之中。來的史傳,寫作於讖緯地位下降、屢遭絕的時代,自然沿襲班固成例,不用讖緯。

讖緯勃興於兩漢之際,在東漢一朝得到自上而下的尊崇,是有特殊歷史原因的。與其説是因為讖緯在儒學上的創新,不如説是憑藉所謂“不佔之書”的特。除去那些預言漢室復興的“不佔之辭”,讖緯大上只是繼承西漢儒家舊説和數術占驗之學,鮮有新意。隨着東漢的衰亡,讖緯在儒學中的地位和影響也逐漸下降。

東漢末年,鄭玄遍注羣經及緯書,以經、緯互證,是讖緯之學的迴光返照。孔穎達《禮記正義》引《鄭志》記載了鄭玄與子的一段問答,值得注意:

張逸問《禮》:“注曰‘書説’,‘書説’何書也?”答曰:“《尚書緯》也。當為注時,時在文網中,嫌引秘書,故諸所牽圖讖,皆謂之説。”[189]

“在文網中”指鄭玄遭錮,時在建寧四年(171)至中平元年(184)[190]。從這條史料可以推知,鄭玄注經時引用緯書,已經需要避嫌。當時,讖緯中關於漢朝氣運終結的一些説法被重新提出來。《漢書·楊厚傳》:“永建二年,順帝特徵,詔告郡縣督促發遣。厚不得已,行到安,以病自上,因陳漢三百五十年之戹。”所謂“三百五十年之戹”,見注引《椿秋命歷序》:“四百年之間,閉四門,聽外難,羣異並賊,官有孽臣,州有兵,五七弱,漸之效也。”其中的“五七弱”,宋均注云“五七三百五十歲”,指漢朝建立以三百五十年,約當順帝時,即是讖緯預言漢家走向衰亡的時候。此外,讖緯中更有漢朝四百年而亡的説法。上引《椿秋命歷序》雲“四百年之間,閉四門”。《漢書·翟酺傳》注引《益部耆舊傳》載順帝時“酺上奏陳圖書之意曰:‘漢四百年將有弱主閉門聽難之禍,數在三百年之間。鬥歷改憲,宜行先王至德要,奉率時,抑損奢侈,宣明質樸,以延四百年之難。’”所謂“四百年之難”即因《椿秋命歷序》而發。又《漢書·獻帝紀》注引《椿秋演孔圖》曰:“劉四百歲之際,褒漢王輔,皇王以期,有名不就。”《漢書·楊賜傳》載光和元年(178)上對雲:“加四百之期,亦復垂及。”讖緯中這些關於漢家滅亡的預言在中興之初尚不足慮,劉秀甚至曾在與公孫述書中引用“代漢者當高”[191]。然而,在東漢末年內憂外患,危機四伏,王朝真的面臨覆滅時,讖緯的現實意義由宣示中興轉而預言覆亡。王朝對讖緯的度由尊崇為忌諱,也在情理之中。此,雖然鄭學大興,讖緯在儒學中的地位卻不可逆轉地不斷下降。讖緯再也沒有在災異論的儒學傳統中佔到一席之地。

大約在東漢末到魏晉以,時人對於讖緯質的看法也在發生化。試舉幾例:

肱博通《五經》,兼明星緯。(《漢書·姜肱傳》)

瑜少好經學,善圖讖、天文、歷算之術。(《漢書·劉瑜傳》)

稚少為諸生,學嚴氏《椿秋》、京氏《易》、歐陽《尚書》,兼綜風角、星官、算曆、《河圖》、七緯、推步、易。(《漢書·徐穉傳》注引謝承書)

〔李固〕負笈追師三輔,學《五經》,積十餘年。博覽古今,明於風角、星筭、《河圖》、讖緯,仰察俯佔,竊神知。(《漢書·李固傳》注引謝承書)

知古今記,羣書無不涉獵,兼明圖讖、天官、星氣、鐘律、歷算,窮極術。(《初學記》卷一一、《太平御覽》卷二一五並引《東觀漢記》)

王遠字方平,東海人也。……博學《五經》,明天文、圖讖、《河》《洛》之要。(葛洪《神仙傳》卷三)

通過這些對東漢人知識結構的描述可以看到,在東漢末至劉宋時期的撰述者看來,讖緯一方面與經學相對,成為有別於經學的學問,一方面又與天文星曆、風角占候並列,屬於數術之學的一部分。這種觀念在范曄《漢書·方術列傳序》中有明確的表達:

至乃《河》《洛》之文,龍之圖,箕子之術,師曠之書,緯候之部,鈐決之符,皆所以探抽冥賾、參驗人區,時有可聞者焉。其流又有風角、遁甲、七政、元氣、六七分、逢佔、者、專、須臾、孤虛之術,乃望雲省氣,推處祥妖,時亦有以效於事也。

其中“《河》《洛》之文”“龍之圖”“緯候之部”都指讖緯。范曄將之與五行(箕子之術)、鐘律災異(師曠之書)、兵陽書(鈐決之符)連稱,又與風角、遁甲等術並列為《方術列傳》的內容。這是把讖緯視為數術的表現。《方術列傳序》又云:

及光武信讖言,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騁馳穿鑿,爭談之也。……自是習為內學,尚奇文,貴異數,不乏於時矣。是以通儒碩生,忿其妄不經,奏議慷慨,以為宜見藏擯。

在范曄的描述中,讖緯內學屬於方術,而遭到“通儒碩生”的反對。他接着説:“子亦云:‘觀陽之書,使人拘而多忌。’蓋為此也。”可見已將讖緯歸屬於“陽之書”。《方術列傳》記載了許多讖緯學者的事蹟,文中對於讖緯質的歸類,大致也是與《五經》相對而與其他數術並列。比如:

李郃字孟節……通《五經》,善《河》《洛》風星。

廖扶字文起……專精經典,明天文、讖緯、風角、推步之術。

樊英字季齊……習《京氏易》,兼明《五經》,又善風角、星算,《河》《洛》七緯,推步災異。

公沙穆字文乂……習《韓詩》《公羊椿秋》,鋭思《河》《洛》推步之術。

韓説字叔儒……博通五經,善圖緯之學。……光和元年十月,説言於靈帝,雲其晦必食,乞百官嚴裝。帝從之,果如所言。中平二年二月,又上封事,剋期宮中有災。至南宮大火。

其中,韓説的事例為清楚地表明,他的“圖緯之學”就是預測食、火災的歷算占候數術。從《東觀漢記》到《漢書》等史籍對讖緯學科歸屬的表述,不一定符傳主本人的觀念,但至少可以説明東漢末葉至劉宋時期史傳作者對讖緯的認識。

讖緯以儒學的面目產生,但究其淵源,是收西漢數術之學而成。隨着讖緯逐漸淡出儒學,它作為數術占驗之學的形象益鮮明。東漢以,西漢數術之學的一部分遂以讖緯的名義保存和流傳下來。無論從名稱還是實質上説,讖緯都回到了數術的傳統之中。

魏晉以,讖緯之流行大減於東漢。讖緯的傳習,凡見於史書者,也都與數術並稱。《晉書·張華傳》:“華學業優博……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。”同書《杜夷傳》:“夷……博覽經籍百家之書,算曆圖緯靡不畢究。”《苻生載記附王墮傳》:“王墮字安生……博學有雄才,明天文圖緯。”《藝術·台產傳》:“少專京氏《易》,善圖讖、秘緯、天文、洛書、風角、星算、六七分之學,善望氣、占候、推步之術。”《魏書·許謙傳》:“少有文才,善天文圖讖之學。”皆是其例。不僅如此,讖緯在此的數術占驗書中屢屢出現。唐代李淳風所撰《乙巳佔》折中代數術占驗之學,在卷一《天佔第三》“錄古佔書目”中列出《易緯》《椿秋〔緯〕》《尚書緯》《詩緯》《禮緯》,作為重要參考書。此,瞿曇悉達編《開元佔經》一百二十卷,彙集數術百家之説,輯錄代佔書近百種。其中卷三《天佔》引緯書9次,卷三〇《熒佔一》引緯書達24次,其他各卷之引緯頻率大致與此相當。如此之高的引用頻率,反映出讖緯在數術傳統中的地位。

緯書在西漢期的興起和東漢一朝之尊崇有特定的歷史背景。當歷史背景發生轉,東漢走向衰亡,讖緯也逐漸褪去“聖人之書”的光環,迴歸其原始的構成:一是西漢儒家解經的舊説,一是數術占驗之學,而者佔了主要地位。讖緯中的災異論正屬於一部分。它在魏晉以“出儒入數”,脱離儒家傳統,成為災異論數術傳統的資源。這是我們考察讖緯災異論歷史發展得出的結論。

註釋

* * *

[1]《漢書》卷三六《劉向傳》。

[2]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傳》。

[3]見《漢書》卷二七《五行志上》。

[4]見《漢書》卷七五《夏侯勝傳》。

[5]見《漢書·五行志中之上》“妖”條、“詩妖”條。

[6]以上見《漢書》卷七五《眭弘傳》。

[7]參見趙翼《廿二史札記》卷三“兩漢多鳳凰”條,王樹民《廿二史札記校證》,中華書局,1984年,第63—64頁;松島隆裕《期における祥瑞の一考察——〈漢書·宣帝紀〉を中心に》,《理思想研究》卷2,1977年;陳蘇鎮《〈椿秋〉與“漢”: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》,中華書局,2011年,第303—305頁。

[8]松島隆裕認為,宣帝以災異祥瑞文飾自己的統治,必然要用到董仲以來的災異説。見氏著《期における祥瑞の一考察——〈漢書·宣帝紀〉を中心に》,《理思想研究》卷2,第85頁。

[9]《漢書》卷二七《五行志中之下》:“昭公三年,大雨雹。是時季氏專權,脅君之象見。昭公不寤,季氏卒逐昭公。”未著論者姓氏,可能來源於蕭望之。

[10]以上事見《漢書》卷七八《蕭望之傳》。

[11]《漢書·宣帝紀》載本始四年四月詔:“丞相、御史其與列侯、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,有以應,輔朕之不逮,毋有所諱。”地節三年十月詔:“乃者九月壬申地震,朕甚懼焉。有能箴朕過失,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,毋諱有司。”另外兩次災異罪己詔,分別在元康元年八月和五鳳四年四月。四詔並見《漢書》卷八《宣帝紀》,本始四年詔又見同書卷七五《夏侯勝傳》。

[12]勞榦指出,漢代察舉之“賢良方正”科,始於漢文帝二年食詔,此科的目的主要是開直言之路,所以常在災異之。此説肯定了災異與察舉之間的關係,見氏著《漢代察舉制度考》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17本第1分,1948年。閻步克説,“賢良方正、直言極諫”科往往施行於發生災異等重大政治問題之時,見氏著《察舉制度遷史稿》,遼寧大學出版社,1997年,第4頁。陳業新也對兩漢災害與察舉選士的關係作了研究,見氏著《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》第四章第四節之一《災害與兩漢察舉選士制度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年,第223—231頁。他認為兩漢因災舉士開始於宣帝時期,似乎與本書不同,但事實上僅是因為他所説的災不包括食之類的異象,故未及文帝。他還指出,宣帝時因災舉士是災異論在宣、元世與政治一的必然結果。

(23 / 56)
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

儒學、數術與政治(出書版)

作者:陳侃理 類型:衍生同人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